九洲新闻

两会直播连线: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丨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重塑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


当下,加快推进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更是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落实双碳目标的各项工作在全社会紧锣密鼓地展开,也是去年两会到今年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为此营造有利的环境,加快新能源开发这一项重点任务。


一、碳中和将成为新的地区竞争焦点


各国的能源碳中和战略,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并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在各国政策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是疫情后经济复苏中最有效益和最具有安全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碳中和的关键。

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也是国内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为相关领域产业的流动提供了机遇,包括引导绿色资本流动、人才就业、绿色产业与可再生能源创业投融资等。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以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大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投入,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碳中和将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及竞争格局


碳中和将成为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影响要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区域经济优势将被改写。如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着水资源制约,却具备“光伏+”等多种模式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碳排放行业如水泥行业布局,将出现新变化而不一定是“梯度转移”扩散。正像信息技术使商品生产和消费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从而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状况;电商的发展改变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局限;高铁的快速发展将改变城市和居民分布特点;而共享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使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碳中和对区域经济乃至所有经济体都将是一场重塑,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态势。随着我国碳减排行动的推进,许多企业将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发达城市转移来的产业大部分属于高耗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甚至是碳强度高的产业。在经济增长强烈需求下,欠发达地区乐于甚至主动寻求“承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这些项目减排也十分重要,因此欠发达地区没有大规模清洁低碳能源,也将很难承接转移过来的这些产业。


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可再生能源地域差异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成为高载能产业集聚和生产的吸引要素。碳中和目标将导致产业“西进北上”,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变化,并影响区域经济版图。即便不是高碳高耗能企业如果不向绿色高效转型发展,在碳交易、CCER、碳税等压力下,也会很快失去竞争力。比如我们省的沃尔沃,要出口汽车必须使用绿电来生产汽车,今年主动向我们企业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5000万度的绿电(0.422元/度,黑龙江脱硫电价0.374元/度,高出0.048元/度)。所以说可再生能源就是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就是营商环境。

我省风力资源丰富,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风,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省份之一,是继新疆,甘肃,内蒙之后排名第四的省份。我省的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年总辐射量为4400~5028兆焦/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太阳为我们龙江大地送来了750亿吨标准煤,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龙江大地特殊恩惠资源。但截止2021年末,我省总装机容量380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只有832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只有338万千瓦,距可开发的容量相差甚远。今年1月份,我省印发了《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生物质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30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上周印发的《黑龙江省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到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2700万千瓦,力争每年新增建设规模400万千瓦左右,力争每年并网容量在350万千瓦左右。这样的规模与我们这样一个新能源资源大省相比是在是太少了,实际上基本我省每个地市都规划了1000万千瓦基地。

1.jpg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  李寅


四、关于发展我省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1、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建议“十四五”期间我省每年规划布局1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各类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在谋划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时不只基于当下的电力消纳和外送通道条件,不只限于保证性收购建设规模。更要考虑即将到来的电力市场化交易、自发自用、源网荷一体化、隔墙售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绿色园区(产业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碳交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绿色电力的急迫需求,目前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已经大大低于火电成本,可以大大地降低用电成本。所以要提前谋划尽早布局,迎接即将到来的能源革命。今后能源的发展一定会像信息互联网一样,每一个体既是用能单位又是产能单位,能源双向流动,互联互通,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一张大的能源互联网。未来人类能源供应是“风光无限”,谁拥抱太阳,谁就拥有了未来的能源;谁驯服风能,谁就抓住了能源的未来。

2.jpg

2、制造业是黑龙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极其艰难又极为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迟滞等突出问题。建议利用好我省新能源资源丰富这一资源优势,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规模化开发的带动下,形成健全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涵盖开发建设、部件与整机供应、配套服务等,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化运营的新能源企业,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打造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产业链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解决我省新能源建设指标规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度低,新能源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未能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发展,对我省经济贡献率低,对装备制造业支撑少等问题。把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我省战略新兴产业,使其成为黑龙江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与动力源。

3.jpg

3、在分配新能源新增建设规模时,向省内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和地方具有优势企业倾斜。有了项目,就有了资金,资金是跟着项目走的,最近这几年我们几乎每年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将全国的资金募集到黑龙江来使用,我们发行可转换债,中签率在万分之三,融资成本第一年只有年化0.4第二年化0.6,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基本上是不用还的。我们新能源项目间接融资(就是直接从银行融资)可以做到15年年化利率4%左右。有了项目就有了人才,人才是跟着资本跟着项目和平台走的;将一些资源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交由地方企业来做,不仅可为地方企业积攒了业绩,壮大实力,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工程总承包(EPC)留在了地方。接下来的设备制造与采购留在了地方、工程设计监理留在了地方、各种分包方留在了地方、工程施工、安装留在了地方、甚至农民工大多用的都是用地方农民工,我们在一些区县建设一个电厂高峰时同时2000外来人口的增加,当地的宾馆、饭店都会出现爆满和供不应求的局面。整个链条的税收都留在了地方,一份投资可以拉动出几倍GDP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