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李寅建议(五)|关于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优先纳入CCER市场的建议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着眼于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为清洁能源行业拓展、产业升级寻找更有效的方向。本篇是李寅代表为生物质能清洁能源供暖所提出的专门建议:《关于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优先纳入CCER市场的建议》。

微信图片_20230509125635.jpg

一、关于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优先纳入CCER市场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二十大报告时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推动绿色能源结构替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发电为主。生物质发电作为绿色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城乡有机废弃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县域能源结构升级、推动减污降碳、振兴乡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由于生物质发电补贴拖欠、支持政策摇摆不稳定、应该等到支持政策不到位等因素,我国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运营艰难,经济状况欠佳,急需通过碳市场和碳交易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经营状况。

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优先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第一批纳入CCER市场。

二、我国当前生物质可利用量和生物质发电现状

微信图片_20230509125648.jpg

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6.74亿吨,折合标煤约8亿吨。其中截至2021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8.65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34亿吨,可利用的林业三剩物总量约3.5亿吨。

根据统计,截止2021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131.9万千瓦,相等于两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1623.3万千瓦,可处理各类农林废弃物超7000万吨,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乡村、防治农村废弃物无序处理,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方面发挥着其重大作用。目前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的已经可替代约5439.6万吨标煤,减排CO2达1.28亿吨

三、发展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的必要性

微信图片_20230509125700.jpg

当前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10%。大量生物质资源弃之不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反过来又严重污染环境,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现阶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既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又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可以一举多得,真正实现减污和降碳协同增效的目标。这既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提高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可以让生物质能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环境污染治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2030年,若县域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达到40%(目前仅为10%),减排二氧化碳约5亿吨,增加县级财政收入1000亿元。这些基础环境和能源设施的建设,可拉动县域投资6万亿元,解决农村就业人口240万,每年增加就业人口收入500亿元。

四、优先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第一批纳入CCER市场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30509125705.png

1、缓解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存压力、缓冲补贴拖欠问题

电价补贴拖欠问题已经是生物质发电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对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纳入CCER市场后,通过碳市场和碳交易可以获得额外收入,可以更好的保证项目现金流,维持项目运行,也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存量发电项目补贴拖欠问题留有缓冲。

2转变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商业模式

给投资者信心。为了更好体现生物质能的生态能源价值和民生属性,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产业发展将以传统“售能”盈利模式逐步转变为“生态价值+售能”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能体现生态能源的“生态价值”,同时又能使生物质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3推动促进行业发展

新阶段生物质能在市场化方面将需要有新的突破,可概括为生态补偿(主要是废物处置费)的市场化竞争和生物质能或固废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多维度市场竞争。优先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第一批纳入CCER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降低整个有机废物处置及循环再利用的社会成本。

4促进认识观念转变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的期待,新发展阶段,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特别是农村有机废弃物不是有钱就处理,没钱就弃之,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在刚需,是公益工程和民生事业。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第一批纳入CCER市场,会加速整个社会对发展生物能源的认识发生根本性改变,各级政府需要肩负起这份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把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作为当地环境基础设施去规划、建设和监管。